新华网上海12月17日电(谬迅)2009年12月18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迎来了建校60周年华诞。60年间,上海外国语大学秉承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外语人才"的办学传统,努力培养外语基础厚实、专业口径较宽、具有鲜明特色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60年间,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确立和保持了高水平的学术地位和教学质量,为国家造就了数万名高层次的优秀外语人才,为国家和上海地区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上外的办学事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目标主动与国家的战略需求对接,自觉服务于上海"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提出并实施"全力推进'四三二一'发展战略,精心打造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的新办学方略,取得显著成效。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60周年前夕,记者走访了上外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吴友富教授,请他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创建高水平、有特色的外国语大学和建设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的目标定位及实施情况。
第三次飞跃: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外国语大学
吴友富书记介绍说,建校60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把握住了一次次历史性机遇,实现了一次次大发展。对上外60年办学历程的回顾和总结,可以用"三次飞跃"加以概括与提炼:即从1949年建校至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30年的办学积累,上海外国语大学从单纯以培养高级俄语人才为主的学校发展为培养多语种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外国语学院的新路,实现了高等外语教育改革的第一次飞跃;从上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初,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探索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新模式,实施招生制度重大改革,进入"211工程"行列,从而实现了办学史上的第二次飞跃;而自本世纪开始,尤其是2005年以来,上海外国语大学提出并持续推进"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和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由此开始了上外办学史上的第三次飞跃。吴友富说,这开启了向高水平、有特色的外国语大学迈进的新征程。
吴友富说,每一所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学校发展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高校定位对高校的办学行为、办学方向、办学目标起着规范、约束、激励和自我评估的作用。为此,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发动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定位进行了认真和深入的讨论。经过反复认真推敲,提出了在未来20年将上海外国语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学校发展定位,同时提出了精心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谈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外国语大学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吴友富细数家珍,为我们呈现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和成就。目前,上海外国语大学设有高级翻译学院、研究生院(筹)、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英语学院、东方语学院、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俄语系、德语系、法语系、西方语系、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独立学院)、海外合作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22个全日制二级学院;设有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日语、阿拉伯语、朝鲜语、泰语、波斯语、印度尼西亚语、希伯莱语、越南语、瑞典语、荷兰语、乌克兰语、汉语言、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关系学、法学、国际政治、对外汉语、翻译学、新闻学、教育技术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34个本科专业;有2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有2个全国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目前,全校共有在读硕、博士研究生1100多名,在校本科生6000多名,高职生1000多名,外国留学生3000多名。
吴友富特别强调,上外是全国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并拥有培养顶尖外语人才的高级翻译学院、国家级同声传译人才基地和国际公务员班;拥有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评定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和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中心,上外的英语、俄语、阿拉伯语和国际关系学等核心学科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居于领先地位;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学院)的高校中,上外与北外一样,都是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创办网络学院的大学。
吴友富说,正是基于对上外现状的认识,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国际型外语人才的社会责任感,上海外国语大学才认定自己应该提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外国语大学"这个目标,并以此目标确定上外的办学层次,实现上外的办学战略。
吴友富主张,上外的教师要在研究中学习和在学习中研究,用科研促进教学,即在教学工作中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不同层面的研究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质量,这些都是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外国语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国际化办学:国际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北京奥运会举办、上海世博会即将举办等重大机遇的到来,"国际化"逐渐成为国内很多高校热衷的话题。
在吴友富看来,"国际化"首先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模式。他说,与世界上高水平大学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差距反映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上,反映在科研水平和经费投入上,也反映在人才培养、教育管理模式等方面。因此,上外在制订"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进行新一轮建设时将着重加强"国际化"建设。
吴友富介绍说,现在发达国家的大学都非常重视"国际化"观念的树立和"国际化"建设。首先,高水平大学都非常重视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他们一方面从全世界聘任高水平专家任教,一方面鼓励自己的教授成为"国际教授",担任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应邀作学术报告等。他们不但重视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且也非常重视本校教师的学缘结构,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包括不直接留或少留本校毕业生任教等,确保教师队伍的多样化。第二,高水平大学努力保持高比例的国际学生数量。德国有关部门在对其大学进行评估是把欧盟国家以外的国际学生所占比例作为重要指标之一,10%为基本要求,高于10%予以加分,低于10%要被扣分。而对本国学生,则通过制订具体办法,采取措施鼓励,资助学生到国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考察、论文撰写,以此加强他们对世界的了解。第三,高水平大学积极争取尽可能多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教师和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科研项目可以增加对异国文化、科技及国情的了解。总之,就是通过广泛的交流向"国际化"方向努力。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都具有"国际化"的育人环境,学生在学校就可以较多地接触不同国家的文化,与来自不同国家的教师、学生交往相处。这些大学"国际化"建设的努力大幅度提高了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因而得以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对照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的"国际化"水准,吴友富认为,对于像上海外国语大学这样一所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向来与"国际化"紧密联系的大学而言,无论从办学的自身特色、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的角度,还是从建设高水平、多科性外国语大学的角度,都应当着力加强"国际化"建设的力度,加快"国际化"建设的步伐。目前,上海外国语大学已与6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校际交流关系。多年来,与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合作培养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复合型专业学生,每年招收的本-硕连读学生由中德、中法双方共同执教和管理,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业时同时获得双方大学颁发的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证书,然后赴德国、法国的合作方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这一合作办学模式在探索大学教育国际化方面已初获成功。上海外国语大学将继续延伸和优化这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出国留学或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
吴友富提出,上外要逐步增加从国际范围聘请高水平教师的数量,也将聘请若干具有国际高水平大学管理经验的教育管理专家参与学校的办学咨询服务工作。同时,继续提高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目前,此比例已经达到20-30%,即在校留学生数已达到1200多名,而全年在上外就读的本科、长期、短期进修留学生总数则达到3000多人次。上外已在日本、意大利、秘鲁建立了孔子学院。上外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办学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教学科研资源,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在学期间获得到国外短期修学或考察交流、参加国际大学生各类比赛、实习和论坛交流、赴国外留学获得进一步深造等机会,增加学生的国际经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种种努力,逐步营造"国际化"的育人环境,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建成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
2004年11月以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先后成功地主办了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和第一至第三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专家学者多次汇聚上海外国语大学,展开广泛深入的办学经验交流与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学术交流。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国际影响力由此得到新的提升。上外60周年校庆期间,还将举办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吴友富说,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上外正在成为国际学术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无疑也是提升上外的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一环。
创新平台建设:对接国家战略
目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我国外语类高校培养的高学历高层次拔尖级外语人才都还远远满足不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更远不能满足中国在走向世界进程中对高水平涉外人才的大量需求。所以,"现在是到了拿出'非常之举'、'非常之策'和'非常之招'来培养高层次拔尖级的国际型外语人才的时候了。"吴友富如是说。"对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这样的国内重点外国语大学来说,培养国际型人才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学校自建校以来就始终孜孜以求和为之不懈奋斗的办学目标。尤其在当前,更是我们自觉发挥自身的办学强项和传统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而做出的一个坚定选择。"
吴友富强调,从国家战略高度着眼来启动和建设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对上外来说,既是一个新挑战,又是一个新机遇,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作为与新中国同龄、新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祥地之一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责无旁贷,理应在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同时也为我国高等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作出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对上外这样一所国内一流的外国语大学的新嘱托,才能不辜负时代和人民对新世纪的上外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新期待。
吴友富认为,培养国际型特色人才,首先必须破除狭隘的外语工具观。我们要培养的国际型人才,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国家迫切需要的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民族精英人才。他们首先必须具备高超的外语水平,了解世界其他文化,了解国际竞争规则,善于国际交往,能够与国际同行打交道并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他们必须树立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贡献给祖国复兴与民族振兴事业的远大志向,必须学贯中外,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具有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能够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这就要求上外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都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采取更加开放的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努力提高上外的国际竞争力。有助于不断深化对上外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的规律性认识,有助于上外不断完善和坚定地实施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而通过实施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对于上外富有创造性地、不懈地探索和解决学科建设与培养国际型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无疑颇具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为了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培养高端人才,上外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包括国际型多语言高级翻译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国际公务员培养创新平台、研究生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创新平台和依托国际型教育提升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四个重点项目,以及外语类学科专业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非外语类学科专业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等建设项目。吴友富着重为我们描绘和展示了下述四个方面的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的设计和实施工作。
首先是精心打造包括高级同传人才在内的高端外语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同声传译是当今世界流行的翻译方式,目前95%的国际会议采用同声传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同声传译人才不到30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交往频繁的大都市。同声传译人才已被政府列入紧缺人才目录。成立于2003年的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目前下设口译系、笔译系和翻译研究所。入学的培养对象以研究生为起点,入学者要求达到大学英语8级以上或具备上海市高级口译证书,学制两年。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着重训练包括笔译、视译、交替传译等同声传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经筛选后被认定具有同声传译员培养潜质的学生进入第二阶段的强化培训。学生通过全部培训课程和毕业考试后,获得由国家和上海权威部门颁发的同声传译资格证书,并获国际同类权威机构认可。办学六年来,经过严格甚至是严酷的训练,上外高级翻译学院已有两届近20名学员获得了由联合国翻译司和国际同传协会颁发的同传译员证书。经过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对上外高级翻译学院专业口译项目进行的全面考核,上外高级翻译学院专业口译项目完全满足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的要求,由此成为国内唯一一所跻身世界排行15强的专业口译项目办学机构。
第二是精心打造具备国际视野、世界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公务员培养创新平台。
国际公务员人才培养,原则上要求熟练掌握两门外语,并对国际法律、国际政治有所了解,主要为国际组织输送人才。然而,目前我国的国际公务员人才培养工作非常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基于这种忧患意识和紧迫感,2007年9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设立国际公务员专业,迄今为止已招收了三届学生。该专业所招收的学生大多选自上外附中等名校,入学时均已基本掌握二门以上外语,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质。他们在上外接受跨学院、跨专业、跨学科和多元化的培养,毕业时均能精通而熟练地运用两门乃至两门以上外语,为将来走向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机构担任国际公务员的"角色"积累起必要的学识与能力准备。这一举措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外语类高校教学要求平均化的束缚,有利于发掘出优秀学生的潜力,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培养出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使这些拔尖国际型人才活跃在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各种国际组织中,在代表和维护祖国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进步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有益的贡献。
吴友富书记说,上海外国语大学发挥自身所拥有的独特语言教育资源优势和多学科特色,着力培养21世纪的国际公务员,既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展示大国形象的客观要求使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上外跻身于高水平大学发展行列的应有作为,是上外为国家、为国际社会做出自己独特贡献的具体表现。
第三是精心打造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服务于全国大中小学校外语教学事业的"一条龙"外语教材教法理论创新平台。
中国目前包括大中小学校等各级各类学生以及成人在内的学习外语人口已在3亿以上,而外语学习的总体效果不够理想。同时,我国高层次顶尖级外语人才短缺这一现实也需要引起重视和加以改变。能否培养和造就出一批高层次拔尖外语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外交外事活动、高等外语教育、对外文化交流等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人学习外语的规律和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效果的大中小学外语教材教法"一条龙"体系,是作为全国重点外国语大学的上外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自2001年以来,在上外原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戴炜栋教授和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理事会的推动下,这一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持编写的《英语(全国外国语学校系列教材)》和《英语(普通中小学校系列教材)两套系列的初中、高中、小学教材已经或即将由上外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担任上外附中校长达10年之久、现仍兼任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理事长的吴友富书记介绍说,新教材的编写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层面,体现了从传统语言型教育逐步转换为文化型教育的教学理念,注重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多文化交流的能力,融入跨文化交流元素、师生互动、以及多媒体课件运用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在英语课程学习中走上"文化之旅"。
第四是精心打造国际型知识素养含量高、国际型教学水平高和国际型人才培养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国际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是具有国际型素养的优秀师资。上外十分注重引进国际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相继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专业和外语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上外在国际金融、管理、公共关系等复合型专业积极实施双语教学,每年学校都派遣青年教师赴英国、加拿大等国进行进修和研究。
另外,近年来,上外还划拨专项经费并多方筹资设立专项基金,每年支持和选派至少10名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一流学校,师从一流教授,进行国际前沿的研究与学习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或参与课题研究,以此培养自己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上外要求教师通过出国进修和研究等途径,回校后孵化出80门至100门优质课程。目前,上外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中已开设出了20门"孵化"课程。近年来,上外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顾问教授和兼职教授,经常性来校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
吴友富披露,目前,上海外国语大学正从五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以充分发挥自身所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于国家外交工作需要,服务于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举办世博会、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
首先,通过实施三个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四个中心"的发展战略,把外语教育从工具层面逐步拓展到战略服务的层面。上外的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和跨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着力于通过对主体国家的文化、法律、经济和管理、语言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了解当今世界的世情,了解各主要国家的国情;通过对各国政府网站信息的研究,提升中国政府的形象,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第二,通过上外的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撰写咨询分析报告以及上外著名教授的公共外交游说,对有关国家的政要了解中国,对国际重大事务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第三,将上外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平台,整合校内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阿语、俄语、日语等学科和多语种的优质资源,进行中国舆情研究和跟踪国际舆情对我国产生的影响,通过舆情研究,传播中国和平发展的意愿,为中国对外传播在选择议题设置更具主动性提供咨询意见。
第四,开展中国与国际组织研究和公共外交活动。面向国际公众,以文化传播阐明中国国情和政策,争取国际组织对中国国情、上海市情的理解,使国际组织了解中国、了解上海。促进上海与亚太地区国家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往,为上海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提供咨询研究;并为上海企业对国外企业的并购、兼并发挥咨询与国际游说的作用。
第五,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服务。上外的语言专家不仅参与翻译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报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参展指南等世博会主要文件,还将通过世博会志愿者培训平台参与世博会多语种志愿者服务中心。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上外多语言服务平台将提供数千名涉及20多个语种的师生志愿者和多语种口笔译团队,为来自五洲四海的外国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弘扬民族文化:昭示国家软实力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和交流的手段,也是一种文化理念甚至是价值观念的天然载体。一个国家或民族,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文化信息和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进而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这既是个简单的道理,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意大利思想家马志尼曾明确说:"凡是说意大利语的地方,就是意大利人的家园。"
作为全国重点外国语大学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其他外语类院校,将自觉地肩负起自己的文化使命:自觉地把向世界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追求。
近年来,"汉语热"在全球兴起,从国家汉办传来消息,截止2008年,中国目前已在7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面向大中小学、社区和企业,开设各类汉语课程6千多班次,注册学员13万,文化交流活动的参与者达140多万。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发展态势从一个侧面向世界显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自1981年以来,上外始终把向各国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作为国际型办学的一项主要任务。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来自6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近两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上外接受了包括研究生、本科、长期进修等层次在内的汉语和其他专业的学历与非学历学习教育。上外近年来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已在日本、意大利和秘鲁等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还将陆续在墨西哥、西班牙、韩国等国家建立孔子学院。
吴友富说,大学要在实践中,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沟通与交融、人才的培养与交流等方面,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在人才培养方面,针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一定要做好"植根立魂"的工作,就是要使人才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植入本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以免成为"失土的兰草、无根的浮萍"。同时要使他们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能够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学贯中外,首先为本国人民服务,同时为世界人民服务。大学要肩负起应有的文化使命,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把在继承、创新的过程中发展民族文化和在沟通、交融的过程中繁荣世界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大学首先应当成为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中心,在引领、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举凡世界各国大学,其位居翘楚者,皆对本民族的振兴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因而不但为本民族引以为傲,而且得到其他民族的赞誉。
吴友富书记谈到,保护和弘扬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同样是上外必须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大学要发展本民族的文化,非但不能排斥而且必须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对中外文化要兼收并蓄,择善而从,融会贯通,创造新义。对待外国思想文化,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绝不可能只发生单向的搬用和移植。无论是外来文化还是本土文化,在相互接触和碰撞中,都不可能保持原状而必然融入新机,这就是文化的更新。因此,大学还要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和融会的桥梁。
2007年初修订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昭示着:上外学生必须担负起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使命。为此,学生必须勤奋学习,从在校期间就开始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具备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关注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只有这样的学生才会释放出巨大的创新热情,才会具有一种孜孜不倦的事业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才会真正成长为社会的精英和国家的栋梁。 |